18 January 2009

轉貼: 虱目魚凍斃誰之過 杜宇

2009/01/18 中國時報
虱目魚凍斃誰之過
杜宇

 前不久台灣氣溫冷颼颼,許多養殖魚類因耐不住低溫而凍斃,寒害所帶來的農漁業傷害又再添多樁,可以預期的是農政機關最後還是會補貼。
 當然,對於受災農漁民,補償部分損失本無可厚非,但是要問的是像這樣的案例幾乎年年發生,卻看不到政府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有些作物或養殖魚種本來就屬於熱帶種類如虱目魚,本來就極不耐低溫,業者寧願違反自然法則硬要在冬天養殖,無非心存僥倖,而不思如何透過養殖季節調整,來降低天然災害的風險。雖然政府會適時透過媒體提醒農漁民朋友寒流來襲,應提早防範,但是以目前傳統的養殖技術,緊急應變的技能與效果有限,政府採取補貼方式是否助長部分養殖戶投機心態值得檢討。

 要避免重蹈覆轍,政府須多管齊下,首先對運用傳統技術尚無法克服氣候變化的作物與經營型態,應該鼓勵業者順天應人,採用與生態維持和諧的生產方式並推動農漁產品保險制度讓農漁民與承保機構承擔大部分風險責任(而非依賴政府補貼),引導農漁民做理性生產,主動降低經營風險。為因應未來極端氣候對農漁業帶來重大影響,生物科技與綠能科技的研發與運用,已是勢在必行。過去政府曾針對虱目魚不耐寒問題補助學者專家從事抗凍基因研究,希望能培養出抗寒的虱目魚品種,初期研究報告結果均相當樂觀,但是一、二十年的時間過去,卻遲遲未見具體成果,虱目魚凍斃的問題依舊,凸顯出政府對研究計畫的評估與管考其實大有問題,許多計畫往往言過其實。

 政府每年舉辦的農漁業生技成果展,雖然辦的風風光光,但是真正能商品化,能經產學合作成功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案例相當有限,創造的商機與政府投入的研發經費遠不成比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政府推動農漁業生物技術的心態與做法必須大幅檢討修正,要以務實的方式,優先解決農漁業當前所急需解決困境。

 目前先進國家正積極透過綠能科技的運用來因應全球暖化,嘗試擺脫農漁業看天吃飯宿命。水產養殖方面,改以再生能源系統,帶動室內池子水車、鼓風機、保溫等運作,來節約用電,並利用工廠化模式,集中處理魚池產生的廢水後循環利用,大幅提高產量,增加產業競爭力,還可擺脫用水及土地資源的制約,降低天然災害對養殖漁業的影響;在農業方面則透過太陽能溫室栽培系統來降低生產風險,減少水土資源與能源消耗,調節生產季節,讓農業生產更具競爭力。台灣應該積極迎頭趕上。

 隨著環保意識與全球暖化共識,全球消費者開始省思平日所購買食物的來源及其與生態環境的和諧性。台灣過去傲人養殖成就與山坡地農業,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極高的社會成本,未來農漁業要永續發展,就必須先學會「敬天」,在尊重自然法則下,追求最適的生產效率,讓虱目魚能快樂的在台灣生長。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