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陶藝創作的秩序通常是:
將陶土用水濕潤,捏塑成型,乾燥之後燒製而成。
在日本陶藝家鯉江良二的一個作品中,討論到了這個秩序的問題 (作品名稱),他使用燒製完成的陶瓷碎片,磨成顆粒狀後,堆成小山狀,然後在戶外展示中任其風化。(待補)
這次在台北的國際陶藝雙年展,也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概念,recycle, reuse, reduce. 任何陶瓷產品一旦高溫燒製完成,便形成類似石英岩的礦物,很難在地球上消失。 也因此,如何的去珍惜,和重新思考陶藝的秩序是很重要的一個議題。
陶藝的本質是水火土,其中的火,多少代表他需要經過燒製這個過程,或許吧?
目前也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作品,是顛覆這種秩序的,例如鑲嵌碎陶片和玻璃到作品中,在重新燒製。或是像是日本的柴燒裡,有時候一個作品燒過至少七次。
也有直接將原土礦或是陶石礦削切成型燒製。古代也有將石英岩切成墜子大小後,上釉燒製的作品。
也有將高嶺土塑成一個器物的實體形狀,然後塗布一定厚度的長石(釉藥),燒製之後將高嶺土移除,只剩下長石所形成的器皿。或是結合陶藝和玻璃分多次不同溫度一起燒製。
20 September 2014
[理論]陶藝的秩序
Labels:
art critic,
modern ceramic,
modern japanese ceramic,
traditional japanese ceramic,
藝術史,
藝術批評,
藝術評論,
陶彫,
陶藝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